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以党建促脱贫纪实
来源:湖北学习平台作者:韩小蕙
(一)
到郧阳,我老是摆脱不了一种内疚的情绪。
为什么呢?
欠着郧阳人民的恩情呀——现在我们每天喝的水,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郧阳的汉江!为此,郧阳人民几度迁移,别家离舍,良田被淹,关厂并村,坚守绿色,家园重建,一路筚路蓝缕……
郧阳在湖北省西北部,是十堰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区,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它原本就是秦巴山脉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集老区、山区、边区、贫区、库区于一体,1949年以前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荣贡献;从20世纪60年代的丹江口水库工程,到2003年启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又两度移民大动迁,大量良田耕地、厂房、企业被淹,为汉江水的顺利北上作出了巨大牺牲——牺牲大到什么地步?连工业化的养鸡场都关了!移民们搬离旧宅时,连自家的猫、狗、鸡、鸭、鹅……都一律留在了原地!虽然说政府已为他们盖好了新房,分配了新的土地,发给了相当数量的安家费,但新到一地,人生地不熟,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可想而知会遇到多少艰难!
加上郧阳本就是多山之地,交通不便,人口众多,良田越来越少,最后几乎连建房子的居住地也难找寻了……就业问题怎么解决?教育问题怎么解决?移民连同本地居民的生存问题怎么解决?……一座又一座大山,压在郧阳人民的头顶上。
沉重的大山啊,压得人喘不上气来!在全区63万总人口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864户162979人,贫困人口是十堰全市最多,异地搬迁规模是全湖北省第三,贫困发生率35.52%,其中包括省级重点贫困村85个,深度贫困村11个……脱贫的任务堪比登天啊!
好消息是,在中共十堰市郧阳区委带领下,通过近年来坚持不懈地埋头苦干,全区已累计减贫35743户124830人,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8.1%。目前尚有存量贫困人口13320户37153人,计划在2019年全部脱贫出列,全区摘掉贫困帽子,在2020年与湖北全省、与全国人民一起,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可能吗?可能!在汩汩流淌的汉水江边,在郧阳的田间、地头、小企业加工厂、香菇和药材种植基地,在移民新村、医院、学校、养老院……我亲眼看见,郧阳区的党员干部们,与一家家、一户户,与贫困群众手挽手、肩并肩,把艰难困苦一起扛起来!
(二)
什么叫“不忘初心”?什么又是“初心”呢?我个人的理解,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具体到郧阳区,眼下,最大的政治就是安置好6万多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群众,最本真的初心就是助贫、扶贫、脱贫。
2017年春,杨溪铺镇党委书记雷涛突然接到区委领导的电话,内容是要求该镇接收从大山里搬出来的移民,一共有4251户15000人。雷涛怔住了,面对这么巨大的数字,半晌才说“我半小时后给你回话”,然后撂下电话就匆匆走了。他马上去召集各村党支部书记开会,说实在的,自己家的地也不多呀,原住居民会不会腾出来让给移民住,他心里还是有些打鼓的。结果在会上一宣布,刘湾村书记刘传奇带头表态:“我们接收,人多力量大,人气旺,还能帮助那么多乡亲脱贫,好事呀!”
接下来,在党员干部们的带领下,仅用20多天时间,拆迁完成。2017年11月1日破土动工,正式建起一栋栋移民新楼,25、50、70、100、125平方米5种格局,4000多套楼房,仅用两天时间就分配完毕。移民们打破腊月不搬家的旧习俗,欢天喜地从大山深处搬出来。“一步跨百年”,不仅完成了从柴火灶到天然气的转变,也完成了从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换……这一片移民新村被命名为青龙泉社区,人们习惯地叫它香菇小镇,因为区政府不仅把易地搬迁的贫困户搬来了,还帮助他们发展香菇、袜子等产业,户户都有了万元至数万元以上收入,生计问题也解决了……
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实施“红色头雁”培育工程,是郧阳区的一大亮点,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奋发向上的干事氛围,使“强基固本”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在郧阳区委领导下,全区开展“双联、双建、双培、双带”活动,即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共产党员,把能人共产党员培养成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以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以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全区已陆续完成村和社区的换届选举工作,新调整党支部书记185人,选派村党组织书记68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891人。整合资金62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64个,卫生室197个,所有贫困村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多务合一”标准,实现群众活动有场所,办事就近很方便。“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党员干部带头,引领助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又使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力、引领力、组织力、创新力得到大幅提升。
贫困户陈琴搬到香菇小镇后,不再四处漂泊,响应区政府号召种香菇致富,在村里党员干部们的帮助下,安下心来苦干,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4月,一个冬天加上半个春天,纯收入过了万元,陈琴喜得见人就夸书记好。贫困易迁户明刚是残疾人,不能种香菇和侍弄土地,村里将他安排在袜业家庭小作坊,使他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月收入4000元以上。另一位女性残疾人柏化凤,是大柳乡黄龙庙村贫困户,因眼疾欠了巨额医疗债致贫,一度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她与药材公司签订合同,种植郧阳特产药材白芨、苍术等,年收入数万元,不但脱了贫,还被评为“郧阳区十大脱贫明星”,上了《新闻联播》。
(三)
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是位70后,1996年大学毕业,从基层干起,一路走到今天。他虽不是郧阳人,但已在郧阳工作了13年,是“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的建设者、亲历者,现在是郧阳实现脱贫“百年梦想”的带头人。
20多年的基层工作,已经把当年的白面书生,打造成鬓角见斑白的中年人,沧桑的脸上显示出明显的过劳神色。我说:“13年奔走在郧阳区的山道上,连路上的石头都认识你了吧?”他笑笑,回答说:“它们认不认识我不敢说,但我敢说我都认识它们了……”
这位区委书记为人低调,听说从不接受记者采访,这次我是托了著名女作家梅洁帮忙,梅洁在这里有影响,因为这些年来,她一直在为“南水北调”及汉水大移民奔走和讴歌。
孙道军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没讲自己一个字,说的全是郧阳当下的工作:一个中心,是两个字——“扶贫”;一个方法,是四个字——“抓好党建”。
区委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指挥部,按区域分四大片区,由区委主要领导牵头挂帅,组建了20个乡镇战区党委、340个村级指战所,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脱贫攻坚主体责任,构建起三级书记抓扶贫,党政主要领导负主责的工作机制。以区扶贫办、发改委、教育局等职能部门为主,成立了21个工作推进专班,将行业部门扶贫责任落实到点到人。实行精准扶贫实绩考核办法,每年约谈考核排名最后2位的乡镇党政一把手、最后5位的区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倒逼责任上肩,任务落地。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对驻村工作开展专项巡察,每月通报一次情况,连续三次通报表扬的优先提拔重用,连续三次批评的就地免职。
在三级党组织的带领下,全区党员干部全部加入到扶贫队伍中。最后,连机关、学校的职工们,连医院的医生、护士们都参加进来,形成一支15000人的强壮生力军。他们与340个贫困村的所有贫困户都结了对子,帮助规划脱贫的路子,寻找致富的法子;帮助联系贷款,推销农副产品;帮助找工作,教育留守儿童;帮助建立和谐家风和美丽乡村环境;帮助传达党的各项政策,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甚至手把手地教那些从大山中易地扶贫搬迁出来的移民大爷、大婶们,怎样使用燃气灶、热水器、空调……
青山镇驻村工作队队长、共产党员王燕走访时了解到,68岁村民张正华老人吃穿不愁,唯一的诉求是感到出行不便,希望政府能修一条水泥路。王燕马上去打听,回来喜滋滋向老人报告好消息,户通公路的项目正在实施,到今年年底就能铺到家门口了。城关镇贫困户王正义夫妇俩想叫在武汉打工的儿子回乡发展,又怕回来没出路,党员代表张永红随即上门去宣讲政策,告诉他们回乡发展香菇产业有前途,还可以申请小额贷款……
在郧阳区做共产党员,没有消消停停只享受党员的光环而不奉献、不付出的;在郧阳区做干部,没有舒舒服服待在家里不下乡出力、不流大汗的。为此,郧阳区委创新出台了“369工作法”,区乡村三级党员干部带头,利用晚上6点至9点群众在家的黄金时间,户户走到,一看二查三访四解决,实地为群众解需、解难、解怨。
五峰乡乡长叶宝负责联系5户贫困户。其中一户男主人遭遇车祸,身体残疾干不了活,女主人和儿子打短工,没有固定收入,还有一个女孩正上高中。起初对于他的来访,女主人很排斥,说:“我家什么都没有,怎么脱贫?”叶宝拿来了自己的衣服给男主人穿,帮助安排母子俩到一家化工民企上班,每月能有4000多元收入,帮助联系女孩在学校享受免费就读,还帮助他家把土地流转了……如此,这个贫困家庭的冰箱里有肉了,饭桌上有饺子吃了,一家人脸上有了笑容。
另一家深度贫困户的女主人曹小娥,嫁到外村,有了两个孩子,丈夫去世后回到娘家,老父亲70多岁,老母亲智障,家里住的土房一面墙都倒了,而因为是外嫁女,未被村里纳入贫困补助对象……曹小娥实在无路可走,只能奔走在上访路上。叶宝深入了解情况后,从虽不合规但合情的角度去做村里的工作,不仅化解了矛盾,而且挽救了一个家庭。而叶宝自己,有一天也遭遇了车祸,被送进医院做了大手术,肩膀上钉上了钢板,但他第8天又出现在扶贫现场……
在郧阳区的党员干部扶贫队伍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贫困户的岁月静好,来自帮扶干部的负重前行。”谭家湾党委书记柯相国的妻子和孩子同时生病住院,他恰好在扶贫现场,没能及时回去看一看。移动公司扶贫干部谭化亮,39岁,肝癌晚期而不自知,肝区疼得一边掉眼泪一边加班,最后牺牲在岗位上。郧阳区前后有3位扶贫工作队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滴滴热血洒在条条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化作一朵朵鲜艳的木槿花,日日夜夜开放在一座座青山上!
(四)
340个贫困村,我们驱车跑了3天,也只到了10来个。随着汉江的漫漶,平坦土地越来越少,越是新修建的移民新村,越是形成了上上下下的新格局。远看,像一幅幅辉煌的大壁画一样挂在大山上;近看,一栋栋房屋依地形站立,多是鄂式二层民居小楼,粉白的墙,斜坡屋顶是灰色的细瓦,像鸟羽一样整齐排列下垂,覆盖着下面一个个温暖的家。屋前屋后,有红艳艳的木槿花热烈地开放着,一看到它们,我即想起了那3位走进白云深处的扶贫队长……
他们的热血没有白流,全区所有党员干部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今天的郧阳,已经形成了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户户能脱贫的崭新局面——你看,连滔滔汉江水都在鼓掌!
香菇和袜业,作为全区脱贫的主导产业和兜底产业,已经在全区全面铺开。小小香菇作为人类的健康食品,堪称真正的朝阳产业,有无限上升的空间,孙道军说“能做上一百年”。
一双双小袜子虽不起眼,然而已远销美、欧、亚、非,各档次、各颜色、各年龄段、各新老样式,有数百种,像是全世界的花儿都开放在这里,比如销往非洲的都“长”着长长的袜筒,那是出于防蚊虫的需要;又比如给小婴儿的一般都“睁”着大大的眼睛,给大儿童的竖着大大的耳朵,其设计之精巧,真能把人的心都萌化了,拿起来就爱不释手,即使家里没有孩子也想买几双送人——不过人家袜业一双也不卖,因为签订了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昔日大山里面的农民,今天也已成为契约精神的自觉执行者。这袜业的年产值高,而且在自家门口就能做,老人、妇女和残疾人都能做,郧阳人再不用抛家舍儿地跑到外地去打工了。
为了一江清水的绿色环保,当然绝对不能上马大工业,于是“四小产业”就遍地绚烂了。汽车坐垫村、服装玩具村、黄酒酿造村、粉条加工村、蔬菜种植村、黑猪养殖村、旅游养生村……绿水青山即是郧阳之本,“好山好水好环境,好土好人好产品”日益成为郧阳区脱贫致富的名片,全区举办了龙舟节、乡村文化旅游节、全民健身运动会,形成了“樱桃沟樱花节”“五峰乡油菜花节”“鲍峡芍药花节”“安阳菊花节”“红岩背腊梅花节”等五大品牌,2018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0亿元,还荣获了“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中国最佳健康养生休闲旅游胜地”称号,并荣获“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金字招牌……
我到郧阳时值6月初,据说正是汉江枯水期。然而对于来自干涸北方的我来说,汉江的宽阔、浩大,以及一眼望不到末端的汤汤水流,还是给我的心灵以深深震撼!过去,中国人动不动就说“长江”“黄河”,当然有时也说“江、河、淮、汉”,但汉水是最少被提到的。
我绝对不能容忍的是,身边还有多少人在浪费水!要知道,北京是极度缺水城市,在全国排名第四,与联合国计算的数据相对比,北京与中东的约旦、北非的利比亚是一样的“干旱”级别。如果没有“南水北调”,北京,包括在全国缺水排名第五的天津、排名第三的石家庄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域,早就被渴死了!只有所有人都行动起来,做节水的卫士和模范,才能稍稍对得起十堰、郧阳的移民和人民。而对于总干渠长1241.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来说,郧阳区只是一个小点,滚滚不尽的北上汉江水,发自陕西汉中的秦巴山脉,流经丹江口水库,最后在武汉进入长江。在这一路的滔滔奔流中,又有多少移民舍家搬迁,多少企业关停并转,多少百姓另谋生计,多少各级党组织、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殚精竭虑地奔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汉水巨龙,三千里进京,全部是与地面立交渠化,不接触任何地面之物,沿线每两公里即设有水质监测站,全线监测连通,24小时不停报告水质情况,以保证流到北京的水是最干净的水!自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汉江水已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输水203亿吨,北京地下水位已上升了近30厘米。
我们今天能够喝上这一口口清洁的南水,真是一种福分——让我们深深鞠躬,感谢所有赐福于我们的奉献者!
(作者系光明日报社原领衔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稿件原载2019年8月7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