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新文明观的世界历史意义
来源:<a href='http://old.hbgyzy.edu 更新时间:2014/12/02

  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今天的情况与那个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也应当有新的视角。那时学习和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国内的改革发展,今天的着眼点则应站得更高一些,即应当进一步从世界潮流发展的高度看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历史坐标上,以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历史视野、未来意识,结合新世纪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时候,会发现邓小平理论中的很多思想不仅对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也具有深远意义。

  一、邓小平新文明观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新文明观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文明观,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这是邓小平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这一文明观区别于前人的文明观,故称之为新文明观。邓小平新文明观虽然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的,但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的提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大家知道,从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算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已经有160多年;从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从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算起,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也已经将近100年。波澜壮阔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深刻影响着并推进着世界历史进程。研究现代人类文明进程不能不研究这一重大历史现象。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有过高歌猛进阶段,也有过严重挫折时期。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有过重大失误,但通过改革创新,突出重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成功?原因固然很多,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反思较早,路子对头,特别是一开始就从哲学的高度来反思,即从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高度来思考,提出“两个文明”的发展观,是重要原因之一。这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

  众所周知,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后复出,主动要求抓科技教育。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特别是1978年到1979年期间,他两次率团出国访问,先后考察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深切感受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深切感受到“文化大革命”10年使得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了。他多次强调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国家尽快富强起来,让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他说:“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1](p1.128)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2](p.377)一句话,中国要尽快赶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而不被“开除球籍”,首先必须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今天看来,讲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常识,但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讲这些话则是需要极大政治勇气的。本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首先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超越资本主义。所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本来是不成问题的,但“文化大革命”时期却成了问题。那时,“左”的错误路线占据统治地位,谁讲发展生产力,就会被扣上“唯生产力论”的帽子:甚至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样荒唐的口号。结果只能是社会主义越搞越贫穷,完全背离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正是在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力推动下,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纠正了在很长时期内坚持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正是这一决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空前积极性。随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空前加速,中国现代化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大潮蓬勃兴起。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以及一切有益的文明成就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但是,随即也出现了另一种错误倾向,即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1979年夏,邓小平指导起草的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讲话文稿中就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思想。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上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明确要求,要“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1](p.209)

  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p.367)

  针对一些人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邓小平严肃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p.367)他大声疾呼,要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推广到全体人民特别是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我们国家和全体人民的精神支柱。

  邓小平还在不同场合,对“两个文明”建设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使这一思想不断丰富。其中,具有概括性的阐述,是他在1983年4月29日会见印度共产党代表团时的讲话。他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2](p.28)这样,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两大根本任务。

  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集中体现了邓小平这一思想,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

  这样,“两个文明”建设就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前进的两个轮子。物质文明建设是驱动轮,精神文明建设是方向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整体。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对这个根本性问题我们长期不完全清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排除“左”的思想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平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进行过深刻反思。他一开始并没有从正面直接给社会主义下定义,而首先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反命题,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从经济发展总目标上讲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从经济体制上讲的;“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从分配制度方面说的;“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从政治发展方面讲的;“没有精神文明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从思想文化方面说的。通过1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到1992年南方谈话时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等作了比较系统的回答。

  邓小平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两个层面的总结和概括。一是他从物质文明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总结,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这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还有一个总体性的概括,即“要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越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p.378)这是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性和规律性高度,进而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总体性和规律性高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规定,也是对现实社会主义是否够格提出的总体衡量标准。

  邓小平晚年特别强调“两手抓”,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前者主要包括改革开放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后者则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他鉴于苏东社会主义解体和我国政治动乱的沉痛教训,严肃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届六中全会我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要搞二十年,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2](p.379)他还说:“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2](p.379)邓小平的这些话语,联系到今天我国意识形态的形势,读来仍然感觉振聋发聩!

  继邓小平之后,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十分注重“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是中国经济社会30多年来稳定高速发展的根本法宝。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尤其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很好地解决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使党风社会风气越来越好,特别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来抓,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政治基础。

  从中国到世界、从正面到反面、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明观是完全正确的。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才能深刻而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高于资本主义,也才能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两手抓”,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长期巩固并不断繁荣发展。

  二、邓小平新文明观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高度对资本主义进行过科学的辩证的分析,既承认资本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曾经发挥过的巨大革命性作用,又指出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弊病,由此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新经济政策。

  然而,由于受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加之国际形势的复杂化,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者们对资本主义采取了片面的否定。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对资本主义也采取了完全的批判和拒斥态度,认为资本主义一无是处,甚至出现了“谈资色变”的现象,犯了“恐资病”,长期关起门来搞建设,拉大了与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距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气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号召人们解放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确客观地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重要思想,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首先,要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邓小平说:“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1](p.351)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发生的严重错误,他多次指出,我们国家封建社会历史很长,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糟粕太多,所以反对封建主义是长期任务。1980年8月18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深刻分析了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封建主义残余。并对肃清其影响作了全面阐述。封建主义的残余表现很多,主要是官僚主义,包括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特权现象,同时,还有社会各个领域中存在的宗法观念、裙带关系、等级观念、身份不平等、缺乏法治观念、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小农经济思想、地方主义、“官商”作风、专断作风、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他强调指出:“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1](p.335)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了几百年,反对封建主义比较彻底,所以,我们需要在很多方面学习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治理经验等。

  其次,要把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恶果区分开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p.373)像科学技术等,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同样可以利用。

  那么,学习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哪些内容?一是器物层面的文明成果,包括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二是制度层面的文明成果,包括市场经济体制、法律法规制度、社会组织形式、劳动分工体系等;三是思想文化层面的文明成果,包括科技文化知识,也包括民主、自由、竞争、效率、信用等价值理念,还包括进步的经济、政治、哲学、法律思想以及良好的民风等。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1](p.91)

  再次,要有鉴别地学习引进资本主义成果,决不学习引进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其丑恶颓废的东西。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1](p.168)为什么不能引进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因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为资本服务的,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为全社会的人民大众服务的。因此,我们不能搞经济上的生产资料私有化和按资分配,政治上不能搞多党制、三权分立,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生活方式上不能学习和引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更要抵制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贪污、盗窃、贿赂、走私,以及黄、赌、毒等腐朽生活方式。

  1985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发人深省地指出:“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我们再不下大的决心迅速改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2](p.143-144)他对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文化在我国任意流行痛心疾首。他说:“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推崇。对于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如此混乱,以至连一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或有害的书籍、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录像、录音,这几年也输入不少。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2](p.44)

  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惊小怪。“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2](p.44)“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2](p.45)

  邓小平强调:“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2](p.44)判断引进这些东西的好坏标准,主要看是否站在人民立场上,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说话;还要看这些言论、作品、表演等在人民特别是在青年中间产生什么影响、什么后果,决不能只为盈利或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而毒害我们的人民。

  最后,“一球两制”还会长期存在,要顺应时代要求,做好与资本主义长期打交道的准备。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殖民主义时代的结束,以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趋缓,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同时,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全世界蓬勃兴起,各个民族国家都在谋求发展经济,国际间的竞争开始从军事转向经济等综合国力的竞争。再者,各国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合作增加,相互依存度不断加大,使得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降低。邓小平由此作出判断:世界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人类文明发展新时期。在这样的世界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共处是必然而可行的。

  正是基于对世界大势的科学分析判断,邓小平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新原则,即要与不同类型国家包括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和平共处。他说:“我们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1](p.127)

  当然,这不等于我们要忘记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是要在与资本主义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他说:“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1](p.337)他又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2](pp.382-383)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用了几百年时间,发生过许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在历史进程中发生某种暂时倒退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不能一遇挫折就惊慌失措,丧失信心。遇到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可以使人民经受锻炼,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邓小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当代特点,提出了科学对待资本主义,包括学习和引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加强与资本主义长期合作,而又注意抵制消除其负面影响,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邓小平新文明观对推进人类文明转型具有深远意义

  邓小平新文明观启示我们,当今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文明转型,这就是从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型。资本主义文明取代封建主义文明已经五百多年了,社会主义文明取代资本主义文明至少也要几百年时间。我们今天正处于这个大转型的初期。尽管社会主义在发展进程中遇到了挫折,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社会主义重新受到世人重视。

  在这样一个人类历史大转变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中华民族作为这一新文明的重要担当者之一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为此,我们应当感到自豪。同时,也应当增强构建人类新文明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担当精神。要推动人类新文明的进程,还应当对邓小平新文明观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并从中发掘其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一,邓小平新文明观的提出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文明概念。邓小平新文明观对文明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文明作了有史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论述,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思想,又结合实际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至少有以下六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的生存方式,标志着人类的进步状态。如现代科学技术等,凡是有益于我们推进现代化的好的东西,都是文明成果。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完全一致。二是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成果。前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后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三是说文明与文化不同,文明主要是新生活方式的发明,如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科学的发现及其运用,而文化则是文明的普遍化,即推广和普及。四是说文明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一方面,它随着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如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古代与现代的生活形式是很不同的;另一方面,文明的历史性还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相联系,如封建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等。五是说文明是人的本质的展现,文明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文明。正像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精神的动物界,因为资本的本质是要剥削他人、损人利己。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彻底摆脱物的支配,也才能彻底摆脱人支配人、人奴役人的不文明状态。六是说文明具有地方性和多样性,也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如有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等。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学习和借鉴,最终能够形成人类共同的文明,同时文明的多样性始终存在。

  邓小平文明观所包含的这些思想和方法,特别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哲学概念的高度对文明问题所作的分析,对我们分析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及其发展趋势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邓小平新文明观包含着科学的人类文明进步标准思想。人类文明进步有没有标准?如果有,标准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一直有争论。邓小平给出的回答是“两个文明”都有客观标准:一是客体性标准,这就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个是主体性标准,即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比如,引进外资和资本主义的管理方式,怎样判断这些东西是否是积极的文明成果?邓小平说,不要用姓“社”还是姓“资”的主观标准,而要用“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判断。又比如,一些艺术作品要不要引进,也要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否符合绝大多数群众的愿望,而不能简单讲经济效益。

  第三,邓小平新文明观告诉我们,推进文明的核心任务是要用新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取代旧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根本目标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一代又一代新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如追求剩余价值、物质享受、个人奋斗等价值观曾经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发挥过积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但今天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它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过分强调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由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很多不合理现象,都跟这种日益落后的资本主义文明观联系在一起。比如,为了追求利润,可以奴役他人;为了物质享受,可以丢掉作人的基本价值;为了追求自我利益,可以抛弃父母亲情;为了追求个人的自由,可以损害社会的公正;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等等。一句话,旧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价值观已经走到了尽头,时代呼唤新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出场。

  社会主义文明观所提倡的价值观就是我们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十二个概念,特别是公平、正义、和谐、友爱,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目标,又具有中国特点,还能够为世界人民所认同,所以,应当大力弘扬光大。

  第四,邓小平新文明观告诉我们,在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推进新型文明的方式必须创新,不能简单采取过去那种一厢情愿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做法,那样做只会适得其反,而应当从实际出发,特别是要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自愿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交流、合作。这样社会主义文明才能在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取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同时,把社会主义的文明成果不断推广到世界各国,在和平竞争中逐渐取得胜利,赢得民心,赢得世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总之,邓小平新文明观告诉我们,要始终站在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高度看中国的发展,看中国人的使命。这就启示我们,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还很落后,需要韬光养晦,那么,今天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就需要适当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既不能够张扬,又要审时度势,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推进。要在世界文明转型中,发挥中华民族应有的积极作用,既要积极参与世界各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又要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话语、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等。这样,中国梦与世界梦才能融为一体,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Baidu
map